
越過一座司令臺的鬥志 國體大黃詩涵跳遠三連霸封后
「跳遠場沙坑後有司令臺,我就用盡全力連司令臺也一起跳過去!」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,今(5)日在國立成功大學操場進行最後一天的決賽賽程。公開女子組跳遠項目,蟬聯兩屆后座的國體大黃詩涵,首次試跳即跳出5公尺93,終場也成功以此成績,連續三屆奪得金牌,續寫跳遠項目三連霸。 這次全大運跳遠場的場地配置,與其他賽事略有差異,以往在跳遠場後方會有空間讓選手有段距離緩衝,但本次成大的跳遠沙坑後方緊連露天觀眾看臺,於助跑時會有視覺差異,但國體大黃詩涵表示,對自己跳遠並不構成太大影響,「在跳遠場上時,而看臺建在終點那邊,讓我更有一種跳過它的鬥志。」 「風的改變會讓你無法預測、且措手不及,當風改變時,就算跑再快,可能會因為風而打亂自己的節奏。」在試跳過程中,黃詩涵認為當下風的改變會讓人感到緊張,但也因這個變數而讓跳遠富有變化的樂趣,且自己逐漸適應風是有好處的:「在逆風時,想辦法突破自己『逆風向前』;在順風時,就可以很放鬆地『做自己』。」 她進一步說明跳遠是需要距離感與協調性的運動,昨天4x100公尺接力搶下銀牌後,她認為徑賽幫助她增強許多協調性,在助跑階段更為順暢,成績也因此而逐漸提升。賽前原先設定的目標就是達標亞運,雖這次未能突破參賽門檻,但她也強調近期有持續保持狀態,希望在十月中旬的全運會中,再次挑戰自我、直指目標。 110年全大運公開女子組跳遠 金牌:國立體大 黃詩涵 銀牌:國立體大 向嘉莉 銅牌:北市大學 陳佳倩
廖苡辰第2金入袋 盼下屆突破欄架紀錄
前一日才在七項運動拿下一般女生組金牌,今(5)日再於跳高以1公尺52的成績封后,來自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的廖苡辰,奪下110年全大運個人的第2金。 七項運動與跳高決賽的競賽時程只相隔一晚,廖苡辰表示,就是趕快放鬆、伸展,不要讓身體肌肉太過緊繃。上屆在跳高項目以第七名作收的她,談及這次七項運動金牌加身後的表現,笑著說道:「其實狀況還是有點小疲勞啦,能跳到1公尺52的成績已經算滿意了。」 廖苡辰從國中開始練田徑,卻在高一巔峰時期因為右腳十字韌帶手術以及轉學等原因,錯過全中運,直到大學才重回田徑賽場。重返熟悉的田徑場,廖苡辰覺得一般組與公開組最大的差別在於,比較沒有包袱,她直言:「可以更享受比賽。」 隨著全大運落幕,廖苡辰想先讓自己好好休息一兩週的時間,希望可以盡快調整至高一全盛時期的狀態;沒意外的話,明年也會是最後一屆全大運,她將全心投入訓練,目標突破個人欄架最佳紀錄。 110年全大運一般女生組田徑跳高名次 第一名: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廖苡辰 第二名: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林葳柔 第三名: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蕭嘉美

一掃去年陰霾 臺師大曾廷瑋雙金入袋
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曾廷瑋,今(5)日在全大運公開男生組3000公尺障礙賽跑出9分16秒62,逼退去年金牌得主臺灣體大黃登顯,拿下本屆全大運第二面金牌,賽後他透露,拿下這面金牌的意義非凡,也有著擺脫去年陰霾的感覺。 繼公開男生組5000公尺決賽中跑出15分18秒43、拿下該項目個人首金後,曾廷瑋今天在在3000公尺障礙賽再度稱霸,也是他睽違兩屆重新登頂。他透露因天氣太熱,在跑完第二圈後頭有些暈眩:「當時還好有隊友蔡詠旭上來領先帶著,剛好也趁那時休息一下。」直到最後500公尺的路程,曾廷瑋加速前進,「有維持住氣勢,最後才順利地拿到這面金牌」。 贏過上屆封王的黃登顯,曾廷瑋則說:「其實我去年也有參賽,當時只跑了五圈就因傷退賽,所以這次對我來說有擺脫去年陰霾的感覺。」他表示到終點的時候心情非常激動,除了替學校奪下金牌外,更是告別過去自己的不堪、難過的陰影。 這是曾廷瑋六度叩關全大運,也迎來他在全大運的第十面獎牌,不過他謙虛地說:「我覺得賽場上會發生什麼事情誰都不知道,每一年大家練習的狀況也都不同。」接下來的目標,曾廷瑋則希望自己能在兩個禮拜過後的全運會有好表現,更希望有機會能衝擊亞運會的參賽標準。 110年全大運公開男生組3000公尺障礙賽(0.914公尺) 金牌:臺灣師大 曾廷瑋(9分16秒62) 銀牌:臺灣體大 黃登顯(9分22秒19) 銅牌:臺灣體大 廖宣豪(9分30秒89)

來臺首場全大運 港生湯樂榆田徑長距離雙金后
「很難忘的回憶,第一次與這麼多的高手同場較勁,感到很榮幸,很感謝他們在如此炎熱的天氣下,都願意主動出來帶跑!」來自香港、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湯樂榆,首度參與全大運就收獲滿滿,在5000公尺、10000公尺封后,帶回兩面金牌。 湯樂榆今天在5000公尺最後倒數階段才衝出,順利超越同是初登全大運的臺灣體大張育禎,將公開女子組田徑長距離金牌通通帶走。在天氣悶熱又無風的狀況下,跑出這個秒數,湯樂榆十分滿意,也提到因為今天都有不同的選手出來帶領,才能有如此佳績。 「在香港沒有體育班。加上讀書壓力大,時常會壓縮到練習時間!」湯樂榆分享自己曾在2017年世大運來到臺中參與訓練營,覺得在這裡訓練氣氛及時間都非常好,不同於香港常是晚上訓練,會影響睡覺時間,對比作息、環境等等因素都更有利於訓練。 因為喜歡上臺灣田徑訓練環境,選擇來臺就讀大學的湯樂榆表示,香港天氣更為濕熱,到了這裡,跑步環境更舒適的情況下,在5000、1500公尺的成績也相較在香港時更快。待疫情過後,希望能多參加臺灣的路跑賽、場地賽等等,多與長跑運動員切磋交流。 110年全大運公開女生組田徑5000公尺 金牌:臺灣師大 湯樂榆 銀牌:臺灣體大 張育禎 銅牌:國立體大 賴庭萱

奧運好手回顧世大運 線上交流同慶國際大學體育日
「Nice 2 meet you, Let’s IDUS!」大專體總在教育部體育署指導下,舉辦「世大運會客室」對談活動,邀集13位中華隊好手與多國選手線上互動,分享世大運參與經驗及備戰心得,帶來不同運動的見聞,共同歡慶9月20日「國際大學體育日」(IDUS),系列影片連三週播出,吸引破萬觀看及討論。 今夏中華隊在東京奧運創造佳績,陣中不乏過去站上世大運頒獎台的佼佼者,如舉重金牌郭婞淳、射箭男團銀牌魏均珩/鄧宇成/湯智鈞、射擊吳佳穎及楊昆弼、田徑楊俊瀚等,以及明年成都世大運有望代表出賽的好手,如柔道銀牌楊勇緯及初登最高殿堂的林真豪。「世大運會客室」盼延續影響力,藉由選手親身歷程分享,凝聚大眾對運動及選手的關注,以及大專體育發展、學生運動參與更多的認識。 體育署表示,自2018年與大專體總攜手響應IDUS,已連續四年舉辦多元活動推廣運動參與,期間包含大專媒體志工進修、運動傳播產業觀摩、大專師生研習、13國在臺外籍學生的運動體驗等,結合與國際大學運動總會(FISU)、亞洲大學運動總會(AUSF)、各國大專體總視訊連線研討分享,傳遞IDUS核心價值,並深化實質交流,不但參與學員熱烈迴響,也受到國際高度關注與肯定。 今年由選手角色帶動參與,透過線上對談方式激盪不同火花,除了世大運中華隊代表,還找來馬來西亞、韓國、菲律賓等世大運選手與會。此外,更邀請身兼FISU執行委員及大專體總秘書長的曾慶裕教授擔任特別嘉賓,同時與FISU學生大使、大專媒體志工SSU特派員合作企劃後製,並於影音頻道SSUtv播出,密切串連相關角色與平台,進一步呈現IDUS內涵意義。 運動員出身、曾參與1993水牛城世大運的大專體總秘書長曾慶裕分享:「FISU和世大運都是希望藉由競技運動達到全世界大學生交流的平台,這個平台是屬於年輕人,具有青春活力、結合運動跟文化的!」近年推動的IDUS同樣致力於這精神,他鼓勵年輕學子以開放的心胸面對交流的機會和經驗,「每個人心中都有運動的精神價值,藉著運動大家有共識和凝聚,能產生更大的力量。」而大專體總也會兼顧大學生的活動需求和教育目的,持續幫助學生運動員往目標前進。 「世大運帶給我運動生涯非常大的轉折跟成長,是轉捩點和前進的力量。」國際舉重場上戰功彪炳的郭婞淳,坐擁世大運兩金及三項大會紀錄,談到兩屆參賽,皆是經歷奧運不理想表現後能盡情發揮、再創高峰,加上深受主場歡呼力量的感動,她不忘鼓勵未來參賽的學弟妹勇於嘗試:「盡全力去享受比賽吧!」 柔道楊勇緯將世大運失利韜養為成長的養分,與同窗林真豪都在摔與被摔之間領略場上與人生的進退之道,他逐步調適心態:「我正在做讓大家認識和了解柔道這件事,走下頒獎台一切從零開始,我會保持初心繼續努力前進!」世大運參賽三屆拿下1金4銀的魏均珩,分別搭檔鄧宇成、湯智鈞續寫射箭男團銀牌紀錄,2019起固定配合的三人,也透過一起參與不同運動培養絕佳默契。射擊「證件妹」吳佳穎感謝世大運讓大家認識她,楊昆弼經過大賽洗禮更添膽識,兩人奪牌分別寫下空氣手槍、不定向飛靶參賽新頁,也珍惜場外與各國選手、賽會人員的互動。 回顧引發全臺熱潮的2017年臺北世大運,對許多「回家比賽」的中華隊選手意義非凡。該屆主場飆出百米金牌的「臺灣最速男」楊俊瀚有感而發:「經過世大運,有更多單項慢慢被大家看見,讓觀眾開始去關注田徑或其他運動。」當年以高三應屆畢業生身份參賽的快腿葉守博,也一直把難得的世界級經驗視為選手生涯的肯定和信心來源。女籃選手雖少在綜合型賽會亮相,不過已並肩征戰兩屆世大運的羅蘋、徐玉蓮,很慶幸能見證小巨蛋滿場奪銅,交手列強的挑戰也激勵著他們:「能夠站在國際場上,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!」 與談選手也帶來各國大學體育活動的視角,如旅日好手商瑠羽細數日本柔道養成的階段;韓籍球員許筱彤、張芝恩談談不同籃球環境下轉換身份的學習;來自馬來西亞的射擊選手黃冠捷、短跑選手方垲竣,從世界級賽事的震撼萌生挑戰更高殿堂的勇氣;菲律賓選手Loren Chloe Balaoing因射箭接觸FISU大使課程培訓和國內運動推廣等,都讓人見識投入大專體育賽事活動呈現的多元樣貌。 除了在主持人王博麟帶領下進行豐富精彩的經驗分享、觀眾問答,最後大專體總致贈每位選手IDUS禮物盒,內含呼應FISU logo五色、具有臺灣特色的禮品,包括忠實反映在地文化的鳳梨酥和乖乖、印有大專聯賽吉祥物的紅包、因應各運動的巴隆隊長客製鑰匙圈、疫情必備的口罩等,均代表對選手的祝福和應援,也希望用輕鬆趣味的方式,增進彼此了解,搭建友誼的橋樑。 如同IDUS遍地響應的活動及不間斷的國際交流,大專體總無畏疫情衝擊及隔閡,持續融入創新內容及形式,善用溝通管道及社群傳播力量,創造與區域與全球大學體壇更多的互動與連結。 到SSUtv觀看所有影片

許德敬突破自我達標世大運 盼全運會突破全國紀錄
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田徑賽事,今(4)日午後於國立成功大學運動場接續進行賽程。公開男子組撐竿跳項目,出身撐竿跳世家的臺灣體大許德敬,今年初大專田徑公開賽完成四連霸後,今再以5公尺21的成績突破個人生涯最佳,且成功達成世大運參賽標準,試跳過關後,興奮之情表露無遺,振臂大吼:「太爽了啦!又完成了夢想清單中的一項了。」 臺體大許德敬去年參賽全大運4公尺85的成績僅拿下銀牌,今年誓言捲土重來,首次試跳就挑戰去年的成績(4公尺85),足見企圖心。但其實今年初許德敬經歷一段低潮,成績平均僅在4公尺90左右,屢屢無法突破,但樂觀、開朗的他並不因而失去信心,反而於大專田徑公開賽強勢出擊,奪金完成四連霸,再於全大運一舉將自己的最佳紀錄堆高至5公尺21。 在今天達成世大運參賽標準後,許德敬身體小有不適,考量整體狀況,最終與場邊教練討論後,果斷選擇就此打住。「其實今天在跳過時,下來就已經有點小抽筋了,怕冒險嘗試會受傷,決定放棄後面試跳的機會。」 「這次的全大運對於成績沒有多想,就是把握比賽機會,去熟悉比賽感覺,且能夠把平時訓練的水準發揮出來,這樣就夠了。」同時他對於兩周後的全運會表示已有所準備,希望屆時能夠在賽會挑戰全國紀錄。 喜歡嘗鮮的許德敬原先學過扯鈴、網球等項目,剛開始接觸撐竿跳是受撐竿跳空中「自由」的感受所吸引,他說:「練撐竿跳很帥,可以在空中飛一段時間,在比賽的同時就會讓人家覺得很秀。而且在真正開始訓練後也獲得許多成就感,就這樣一直練到現在了。」

全大運新搭檔 李沂蓁/賴昀微一般女雙摘金
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一般女子組羽球雙打金牌戰,由首次搭檔出賽的臺北市立大學李沂蓁/賴昀微對上弘光科技大學王詩綉/許芸珺,北市大學組合以直落二(21:11、21:7)摘金。 第一局李沂蓁/賴昀微一路壓制對手、迅速拿下,第二局開賽,她們再拉出一波9:0攻勢,但中段一度連連失誤,給對手急起直追的機會,所幸兩人迅速抓回狀態,最後在賴昀微一記邊線殺球下鎖定勝利。兩人對於今天的狀況表示,整體上相較昨天順很多,也有漸入佳境的感覺。 原本就讀城市科大五專部的賴昀微,曾在107年全大運拿下一般女子組雙打金牌及單打銀牌,五專插大進到北市大後,更換搭檔開啟全大運新旅程,今年再收下一面女子雙打金牌,另類延續自己的紀錄。 對此她提到,因為李沂蓁過往的訓練經驗較為豐富,能給予她很多協助。李沂蓁則認為兩人能順利搭配的原因之一,是因為自己打球節奏較快,能夠帶動賴昀微,加快兩人輪轉速度。初登場有好的開始,兩人「合作愉快」,接下來也會繼續搭檔,為三月的北區預賽做準備。 北市大教練王勝威說:「兩位選手在第一局的時候穩定性很好,將比分快速拉開,在換場後,較多失誤,在過程中提醒他們最多的,就是要多注意自己的狀態及對手的狀態,得分上才能穩定,不會有太多的狀況產生。」 110年全大運一般女生組羽球雙打 金牌:北市大學 李沂蓁/賴昀微 銀牌:弘光科大 王詩綉/許芸珺 銅牌:僑光科大 姜美華/楊博雯

臺體大馬皓瑋鉛球推進亞運 郭姵妤鐵餅2連霸
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田徑賽事,今(4)日在國立成功大學田徑場進行公開女子組鐵餅決賽,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包辦前三名,而金牌得主郭姵妤也順利完成2連霸;另外,公開男子組鉛球決賽,臺體大馬皓瑋以18公尺80的成績奪下金牌完成3連霸外,也達標亞運資格,可說是雙喜臨門。 臺灣體大馬皓瑋今(4)在公開男子組鉛球項目,推出18公尺80的成績,不僅完成全大運三連霸,同時一舉推進杭州亞運參賽標準(18公尺30)。馬皓瑋在第一次試擲失敗後,第二次就擲出18公尺80的成績,領先所有對手,第三、四、五次試擲也都有18公尺以上的成績,分別為18公尺24、18公尺21、18公尺16。 對於成功達到亞運參賽標準,馬皓瑋卻覺得自己表現普通,因為平時訓練就早有推過19公尺的成績。他說:「今年的比賽少,在年初的比賽沒有好好把握,所以希望能趁全大運這個機會,就趕快達標,兩週後的全運會就要推破19公尺的成績!」 女生組鐵餅方面,臺體大郭姵妤穩定發揮,在第一擲就有46公尺15的成績領先群雌,第二擲更是厲害,以49公尺51打破自己去年46公尺80的成績,也奠定奪金的基礎。 郭姵妤表示,有如此好的表現,是因為疫情期間比賽變少,調整的時間很多,都在國訓中心訓練,可以很專心地準備全大運,之後的全運會即將代表屏東縣挑戰2連霸也很有信心。 110年全大運田徑公開男生組鉛球(7.26Kg)名次 金牌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馬皓瑋 銀牌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陽伯恩 銅牌 國立清華大學 薛貿鴻 110年全大運田徑公開女生組鐵餅(1Kg)名次 金牌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郭姵妤 銀牌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孫詩婷 銅牌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林意晴

突破高懸32年跳高全國紀錄 東大李晴晴1公尺87寫下新猷
「我高中時候的夢想,就是成為臺灣紀錄保持人!」在今年三月確定拿到2022年成都世大運、杭州亞運門票的國立臺東大學李晴晴,今(4)日在110年全大運公開女生組田徑跳高中,飛身一躍、跳出1公尺87的成績,不但自信摘金,同時也分別打破高懸32年、蘇瓊月在1989年所創下的全國紀錄(1公尺86),以及馬君萍保有28年的大會紀錄(1公尺83),正式成為公開女生組跳高的新紀錄保持人。 今年六月剛從東大研究所畢業的李晴晴,今天在全大運跳出佳績後難掩激動情緒落淚,「破記錄後真的很開心,有夢想成真的感覺!也知道自己的努力終於有了收穫。」 大學時期就讀高雄師大的李晴晴坦言,自己曾在大一時一度想放棄跳高,「因為當時學科跟術科同時進行太辛苦了,但最後還是選擇堅持下去。」大學畢業後李晴晴才正式進入國訓中心訓練,「一待也兩年多了,今年真的進步很多!」 李晴晴也透露,會想挑戰1公尺90全是受偶像影響:「義大利女選手Antonietta Di Martino身高也是168公分,她卻能跳過2公尺04,我覺得我也可以!」以跳高來說身材條件不算出色的李晴晴笑說,平常很常看她跳高的影片,她深信別人做得到,自己也可以挑戰看看。 特別的是,本屆全大運李晴晴的父母也到場支持,「自己覺得這次做好萬全的準備了,就有請爸媽特別陪我來讓我安心了許多。」李晴晴感謝所有支持她的人,雖然本屆賽會挑戰1公尺90失利,不過她期望自己接下來能在全運會中再度寫下新猷。 110年全大運公開女生組田徑跳高 金牌:臺東大學 李晴晴(1公尺87) 銀牌:國立體大 蔡旻庭(1公尺75) 銅牌:臺灣師大 林玉婷(1公尺72)

一般女七項運動比出好感情 廖苡辰完成四連霸
一般女子組田徑七項運動由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的廖苡辰完成四連霸,在最後一項800公尺完賽之後,她與其他5位來自不同學校的選手,顧不得喘,馬上聚在一起,來張最燦爛的大合照,歡樂的氣氛,讓場邊不論選手、記者都紛紛拿起相機記錄這一刻。 「七項運動好玩的地方就在這!選手要共同奮戰兩天,七個項目,大家從不認識,經歷賽程期間,默默地就會培養出一種無形的默契,像朋友,甚至像家人般的友好!」廖苡辰說。 今天挑戰四連霸成功的她,對於自身表現算是蠻滿意,唯獨昨天的欄架項目,覺得發揮的不甚理想,原本有望突破單項紀錄,卻沒有把握住,因此也有計劃再比一年,希望能夠再創佳績,將紀錄打破! 面對台南熱情的天氣,在臺南讀書的廖苡辰說自己應該也算是半個地主,所以其實蠻適應臺南如此炎熱的狀況,會稍微減少熱身時間,避免出現中暑、暈眩的情況。 談到連霸,廖苡辰不免也感覺到壓力,接下來也不會鬆懈,將繼續以公開賽及全大運為目標,並對於每個項目都再更加強。 110年全大運一般女生組田徑七項運動名次 金牌:中華醫大 廖苡辰 銀牌:屏東科大 蕭嘉美 銅牌:臺灣體大 蔡孟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