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意間成熱愛 吳鎮宇扯鈴帶出正能量
「希望你們看完我的表演,對待自己喜歡的事物時,也可以不要放棄!」扯鈴翻騰空中,棍與線快速交織——每逢假日,就會看到熟悉的身影出沒在各個舞台。就讀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吳鎮宇總在周末時東南西北奔波表演,為的就是希望藉由自己喜愛的扯鈴傳遞給觀眾,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就是要認真對待、堅持不懈。 扯鈴本非首選 卻意外從中獲得成就感 一開始吳鎮宇本意並非直指扯鈴,在國中時因自己第一志願的「POP海報社」落選,輾轉加入了「扯鈴社」,卻意外被扯鈴的酷炫動作吸引,進而想要學習更多動作。因為扯鈴讓全校的同學認識自己,吳鎮宇也慢慢意識到透過扯鈴能夠給予自己不凡的成就感,他回憶道:「有一次高中校慶表演,收到大家的掌聲與鼓勵,才開啟了我對表演的熱愛。」 體驗到表演的快樂後,吳鎮宇在大學開始接觸更多元的表演機會,加入了扯鈴團隊「鈴極限表演團」。以往吳鎮宇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公園訓練,常常覺得隻身一人很孤單,不過在加入團隊後有了一起前進的夥伴,多了一份歸屬感的他也對自己的訓練目標更明確、更深入,不再是單純覺得動作很帥才練習,而是為了表演的編排增加動作的多樣化。 表演大不易 從編排細修到各處奔波 吳鎮宇提到表演流程分為三個大項目:「聚眾」、「主秀」、「打賞」。第一步的「聚眾」是以拋鈴或做能夠吸引到觀眾的方式,讓觀眾感到新奇而聚集,當觀眾聚集得差不多,表演者就可以開始進行第二步的「主演」,最後就是「打賞」。 吳鎮宇認為表演最困難的地方是吸引觀眾,而如何讓觀眾有連結感則全靠表演的編排。「雖然編排看起來只花上兩個月,但其實中間還是會去作微調和修改。」對於一場表演的編排,吳鎮宇仍然會針對每次表演觀眾所帶來的反應進行改良,他說:「即使有些表演很多年前就編排好了,我到現在還是不斷會做修改。」 到各地演出通勤需要東奔西跑,身體上不免會出現疲倦,但吳鎮宇認為只要往好處想,就不會顯得那麼疲憊。他說:「我能夠為觀眾帶來愉悅,我自己也能夠得到成就感和心靈上的富裕,所以我覺得很開心,因為我沒有被疲勞打敗而偏離我原本的初衷。」 為社會貢獻正能量 吳鎮宇不停「鈴極限」 原本只是想扯鈴耍帥的吳鎮宇,受到觀眾掌聲與歡呼的洗禮後,開始慢慢步入表演的世界,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表演可以為觀眾帶來不只是愉悅,也能吸收到正能量的氛圍。他希望大家都能對自己喜愛的事物認真,不要因為膽怯而輕言放棄自己所愛,在未來吳鎮宇也會繼續用自己所愛的扯鈴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。
「學扯鈴的小孩都不會變壞!」扯鈴帶來更好的鍾雨緹
「我的扯鈴人生就是酸甜苦辣的寫照。」 鍾雨緹是目前「台灣從鈴開始傳藝推廣協會」的成員,亦有街頭藝人與扯鈴指導教練的身份,接過各種商演和私教課程,接案經驗相當豐富。在扯鈴專項人才輩出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,鍾雨緹或許不是最亮眼的那一個,但她背後的故事值得我們關注。 與扯鈴的相見是一場巧遇 國小是接觸扯鈴的開端,原先加入了打鼓社,但表現並不如預期,因緣際會之下才轉進扯鈴社。在扯鈴社找回了自信,受到老師的提拔加入校隊,並透過老師的啟發式教學,奠基了良好的扯鈴基礎,然而家人反對的聲浪使這個美夢在國小畢業後戛然而止。 從零至從鈴 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,經歷了國一一整年零練習量的停擺後,有一個機會驟然而至。國小校隊的廖老師知道雨緹的潛力不只如此,鼓勵她可以繼續往扯鈴深造,且幫她排除家庭因素的阻礙,強力推薦雨緹加入「從鈴開始」,延續扯鈴之路。 兩年後,重回了校隊生活,同時是從鈴開始推廣協會蓬勃發展的時期,雨緹從學員變成了成員,有許多機會找上門來,積極地籌備各種商演和公益演出來充實自己。 性質轉換,踏入街頭 2018年,太陽馬戲團團員林韋良創立了「鈴式主義」,並在從鈴開始推廣協會裡徵召成員,而雨緹也順利地加入鈴式主義,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扯鈴不只是扯鈴。然而剛加入鈴式主義不久就陷入了低壓期,因不同於以往的校隊生活,總是把比賽當成前進的目標,反而更多的是自發性地構想表演,少了競爭的壓力開始鬆懈,倦怠感襲面而來,頓時陷入迷惘。 幸好考取街頭藝人的證照讓她有了新的里程方向,對扯鈴的倦怠設置了停損點,但從選手變成街頭藝人並不容易,除了受眾、場域、風格的差異外,心態也需要調整,不過雨緹願意接受挑戰,將之前高中熱舞社的舞蹈融入扯鈴,藴育出屬於她自己的扯鈴表演。 破蛹而出,踏出臺灣 鈴式主義聲名遠播,受臺灣邦交國諾魯Nauru 邀請赴國參加獨立日的演出,鍾雨緹正是鈴式主義赴諾魯表演團中的一員,除了在諾魯賢伉儷之國宴場合進行精湛的扯鈴表演外,也到當地文化村進行演出和現場技術教學,這段旅程不僅添增了她面對舞台的抗壓性,以及表演經驗的實力累積。 然而真正使她脫離倦怠迷惘期的原因,是在同年十一月份參加馬來西亞沙巴國際扯鈴大賽,這是她第一次同時以教練和選手的身份參賽,帶著從鈴開始協會的學員們取得佳績,並在個人比賽中奪得第一名。這次的比賽不僅給予她一個肯定,更讓她找回了對扯扯鈴的初心和自信,這份成就感延續了她對扯鈴的熱情。 從興趣到專業的過程是未知、是驚喜,甚至讓原先不支持的家人跌破眼鏡。一路上遇到的老師都是雨緹的貴人,國小校隊的廖老師教給她扎實的基礎功,從鈴開始推廣協會的創辦人曹樹仁教練以公益的方式,給喜愛扯鈴的孩子一個家,林韋良教練帶她踏入街頭、踏入國際。在扯鈴圈打滾了十二年,扯鈴早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,無論是學生、教練、街頭藝人或是專業的表演者,在不同身份間的轉換駕輕就熟,彷彿所有的機緣巧合都是命中註定,也因為有扯鈴的陪伴帶來了更好的她。 最後鍾雨緹笑著說:「學扯鈴的小孩都不會變壞!」
力與美的綻放 王均予的斜槓人生
在國北教大的操場或健身房裡,總會有一個身影,拉著單槓、訓練肌肉,揮灑青春的汗水。 「街頭健身」源於東歐等地,是不利用健身房器材,靠自身重量作為阻力,並且在公園或公共設施就能進行體能鍛鍊的一種運動,展現肌肉線條的張力以及維持完美身形。「No pain ,no gain.」是王均予自幼以來的座右銘,時刻保持努力才能成功。目前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他在街頭健身這條路上奮鬥,曾多次踏上台北小巨蛋的殿堂,並且積極參與各項活動,期望能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這項不分男女、不分地點、保持健康體態的新興運動。 生命的曙光 接觸街頭健身的起源 從小懷有體育夢的王均予,因受環境影響直到大學才正式踏上體育之路。國北教大體育學系最重要的三項指標:「團結、守時、禮貌」,也深深影響了王均予在做人處事上的態度,更因此結交諸多好友、累積人脈。甫踏入體育系這個圈子,看到學長姐在國北教大的體育表演會演出之後,被街頭健身的力與美所吸引,開始接觸街頭健身這項運動。王均予認為街頭健身起步並不難,而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的練習,一旦鬆懈下來前面的努力都會付之一炬。提及街頭健身對他的意義,王均予笑稱:「街頭健身就像我生命中的一道曙光,讓我重新找回自信。」 他也多次在教育部體育署所主辦的「SUPER STAR國民體育日—體育表演會」於台北小巨蛋演出,2019年時更以負責人的身分將來自街頭的運動帶進大眾視野。面對萬人注視下的表演,王均予則說:「體育系最重視團結一心,大家在準備期間非常積極練習,所以演出時沒有因為緊張失常。表演完成度很好,自己也很有成就感。」而身兼重任的他也坦言,在編排動作上確實是一大考驗,因為自己並沒有太多經驗就要帶領30個人以上的團隊進行一場盛大的演出。但非常有責任感的他遇到困難也絕不退縮,翻閱許多過往資料,積極請教師長、前輩,最終完美呈現。 談到對於街頭健身最難忘的時刻,王均予藏不住臉上得意的笑容,就是他引以為傲的招牌——「龍旗(Dragon flag)」。他這個動作對國北教大而言,可說是在舞台上成功展現出來的第一人!當初練習時下了極大的苦功,而最終也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,對此他感到相當自豪。在大四的體表會時,為了致敬中國達人秀冠軍——尹中華的演出,將自己的招牌動作加以改良,如此高難度且精湛的表演獲得全場滿堂彩。 因緣際會下的炙熱 從「鈴」出發 在好友鄭湧蒼與曹名君的推波助瀾下,王均予接觸到了完全不熟悉的運動——扯鈴,從無到有、從懵懂到精煉。扯鈴訓練到的是自身的協調性和節奏感,剛好都是他自認較為不足的部份,與街頭健身訓練到的核心部位不同,因此他結合兩項運動的訓練,將身體肌群發揮至極。在扯鈴的招式上,王均予不斷超越自己,從直立鈴、雙鈴到現在挑戰三鈴,一路過關斬將,突破自我極限。加入扯鈴隊之後,參加教育部體育署「110學年度全國各地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扯鈴大專組競速個人 個人拋鈴跳繩競速賽男子組」獲得特優的殊榮。 因緣際會下接觸的扯鈴,他也沒想到會如此熱愛,更考取扯鈴及單槓兩個項目街頭藝人證,在高競爭力的體育界擁有兩個專長的獨特優勢,對於自己的未來勇於嘗試,不畫地自限。今年的他再次受邀「SUPER STAR國民體育日—體育表演會」演出,想將扯鈴及街頭健身的元素做結合,打破過去一貫的演出模式,期望今年能碰撞出多元、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。 文武雙全 樣樣具備 除了在運動上頗有成績,王均予還雙主修自然科學教育學系,在學業上也絲毫不倦怠,對於不同領域的知識求知若渴。雖已經是大五生,但王均予還不急著邁入職場,他更想鑽研學術以及體育領域的奧秘,近期也剛結束碩士班的考試;他非常享受教授小朋友的過程,在大學期間到多所國小擔任扯鈴教師,因此未來也不排斥修習小學教程。論及課業與運動之間的平衡,秉持勤勉向學的精神,他都會提早到學校看書,將健身和扯鈴當作下課後的消遣,努力兼顧兩者。各方面都有涉略的他,成為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。 放眼未來 堅持到底 在台灣,「街頭健身」沒有被大眾廣泛認識,王均予則提到以學生的視角來看,台灣對於街頭健身的推廣相對國外並不普及,且沒有正規比賽能吸引學生相互切磋學習,而街頭健身卻是最方便也是最簡易的訓練運動,因此王均予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夠為街頭健身付諸心力,培育更多優秀好手並將這項運動發揚光大,讓更多人加入他的行列。 「街頭健身這項運動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份,我會繼續堅持下去,直到最後一刻。」
「扯鈴小王子」張駿煌 舞出自我扯鈴路
臉蛋白淨俊俏、長腿筆直纖細,就讀臺北市立大學的張駿煌在扯鈴界有許多稱號,最為大家風傳的就是「扯鈴小王子」一說,而說起他與扯鈴的緣分,可要回溯到國小二年級一次的社團活動,從此便開啟了為期至今12年的扯鈴之路。 小二時剛接觸扯鈴的張駿煌深深地被這個變化多端的「玩具」所吸引,在社團結束後,他與其他同樣也想繼續學習扯鈴的同學們找老師增進自己,他學得很快也很有成就感,甚至開始參加比賽。儘管每週三天平日晚上,加上周末整天的訓練辛苦,但他仍然甘之如飴,不斷的想讓自己的技術變得更好、更強。 直到小五時,他迎來了第一次想放棄的念頭,當時的他正在進行三鈴的練習,對於大部分的扯鈴選手而言,三鈴是一個相當大的關卡,對他也是如此。「我怎麼做怎麼試都不見好轉,那個時候我就在想,我真的適合練扯鈴嗎?還是我就當成興趣國小畢業後就不練了。」恰好當時張駿煌認識了其他教練,嘗試別種練習方式後開始慢慢有了起色,同時張駿煌給予自己一個目標--「我要在更大的賽事中拿下成績!」果不其然,在2012年的高雄城市盃扯鈴運動大賽中張駿煌成功拿下第一名,同時也奠定自己在扯鈴比賽中的信心。 在扯鈴圈有人一度稱全臺三位扯鈴技術非常強的國中生為「三巨頭」,張駿煌就是這三巨頭之一。這個稱號令他一方面感到非常高興,但也讓他意識到他與其他選手除了技術並駕齊驅,在風格上如出一轍,他開始思考要如何跳脫框架,找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與風格。苦惱的張駿煌做出許多嘗試但都不太適合自己,因而尋求了父母的意見。曾任職於唱片業的媽媽鼓勵他學習街舞,將舞蹈融入扯鈴,與其他選手做出區隔。在學習街舞後,張駿煌不斷嘗試將街舞融入扯鈴之中,但事情哪有那麼簡單?兩個不同項目相互碰撞並不是每次都能獲得亮眼的火花。「我常常就在想,我真的要這麼做嗎?」克服重重挑戰後,張駿煌終於找到自己的定位,也成功用嶄新的風格贏得2017年亞洲盃國際扯鈴錦標賽與107學年度全民運動會的冠軍! 升上大學後的張駿煌,加入了北市大的文化藝術隊,雖在其中找到歸屬感,然而起初他並不適應這樣的團體生活,他不再能任意安排自己的訓練菜單,必須去學習如何與他人一起共事,「以前我都自己一個人練習,但現在到了固定時間會有一群人跟我一起做同一件事情,就會覺得比較沒有哪麼孤單。」有了夥伴的陪伴與砥礪,張駿煌更前往中國達人秀參與競賽,與其他表演藝術者相互競爭、切磋,最後以融入中國元素、加入鼓藝的作品《鼓舞技揚》成為繼2012年宋佳政學長之後首度以扯鈴拿下中國達人秀前三名的扯鈴選手。張駿煌表示,達人秀對他來說,是前進國際的第一步,拿下臺灣所有比賽冠軍之後,他想跟隨扯鈴前輩們的腳步,到世界各大馬戲比賽、雜技比賽闖蕩,用自己的方式讓世界看見自己,也讓扯鈴代替語言傳遞更多的訊息。 許多影響運動員最深的人物或許是該運動員的教練,但對於張駿煌而言,是他最親近的家人。不如其他運動,多數扯鈴選手並不像其他項目一樣進入體育班進行訓練。大學以前,張駿煌一直是自己單獨練習,他的父母就充當了教練,緊盯著他的每一次練習、與他一起腦力激盪比賽套路的編排,對張駿煌而言,父母不只是家人,也是他的諮詢師與朋友,在每一次面對挫折與失敗時給予自己鼓勵;在每一次處於徬徨或渾沌時指引方向。「若沒有他們盯著我繼續練習,我現在可能就是一位很一般的大學生,沒有那麼多精彩的經歷,過著很普通的生活。」張駿煌笑著說道,從他的眼裡可以看出他有多不願屈於平凡,他與父母的羈絆是多麼的深厚。 「我其實一直都有在努力,讓我的表演能夠傳達更多東西給別人,無論是開心、正面的能量,希望我能夠創造一個可以感動別人的表演,可以融入更多舞蹈元素或是各式各樣我沒想過的元素,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扯鈴人。」